首页

美足女王

时间:2025-05-29 12:02:46 作者:国台办:愿意同台湾各界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深入协商 浏览量:47854

 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(记者 邢翀)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2日宣布: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,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。这将是朔尔茨自2021年12月就任德国总理以来第二次访问中国,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。

  朔尔茨任内首次对华正式访问是在2022年11月,彼时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,他成为中共二十大闭幕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。在不到24小时“旋风式访问”中,中德为双边和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
  此次再度访华前,朔尔茨入驻社交平台TikTok并发布视频,德国政府发言人将此称之为是个“好机会”。朔尔茨此访逢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,报道称他将到访重庆、上海、北京,行程涵盖政经活动等多项内容。外界认为,此访是双方增进理解信任、深化务实合作的契机,在当前新形势下坚持正确认知、寻求更多共识是访问关键。

  经贸合作是中德关系“压舱石”,去年中德贸易额出现一定波动。专家指出,面对双边合作中的新动态、新变化,中德应保持定力,在务实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。

  去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531亿欧元,中国连续第八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,但与2022年相比,总额下降15.5%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表示,贸易额回落与多方因素有关,如德国通胀压力上升等,中德贸易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。

  “虽然贸易额短期内波动,但中德贸易形势长期向好的前景不会改变。”陈凤英注意到,去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长4.3%,达119亿欧元,创历史新高,朔尔茨此访有多位德国企业高管随行,凸显双边经贸关系重要性。

  前不久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上,不少德企高管表达对中国市场的十足信心。据称,梅赛德斯-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就曾在年会上表示,未来数年在华有大量投资计划。外界期待通过此访,双方形成更多利好的发展预期。

  据报道,朔尔茨访华团中还有来自环境、食品和农业、数字化和交通领域的三位部长,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德国有意在这些领域扩大对华合作,打造新增长点。而随着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中德有望进一步密切多领域合作。

  去年德国政府发布“中国战略”文件,文件鼓吹与中国“系统性竞争”等内容,一度为中德关系蒙上阴影。但实际上,中德关系整体稳定,即使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,双方仍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需求。

 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、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赵怀普指出,当前德国面临内外部诸多挑战,间隔不到两年,朔尔茨再度率团访华,料将以实际行动展现寻求共识的务实姿态。

  事实证明,以“安全”和“去风险”为由阻挠合作无异于因噎废食。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指出,许多德企认为“最大的风险是因不在中国发展而失去全球竞争力”,在华德企与中国企业竞争优势互补,可为全球经济创造高附加值。

  不可否认,当前欧洲内部也存在对华认知的错误倾向,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了不必要的干扰和阻碍。专家认为,德国是欧盟内举足轻重的国家、欧洲经济的重要引擎,稳定和发展好中德关系,有助于推动欧洲一些人校正对华认知、回归理性务实。

  谈及中德关系,毛宁12日表示,中德从彼此发展中获益,惠及两国人民,同时引领中欧关系行稳致远,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。

  赵怀普说,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节点上,通过高层面对面互动,有助于双方排除干扰、提供更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,充实双边关系内涵,这对中欧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(完) 【编辑:张子怡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浙江文物寻宝团成立 以短视频形式讲述文物背后故事

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使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,提升匹配的精度和效率,大赛组委会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运用自主研发的AI智能匹配引擎进行需求预判。(完)

北京中轴线美术作品《京城之脊》创作完成

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网消息,此次向黎巴嫩派遣医疗队的背景是当地冲突持续升级、伤员人数不断增加、医疗系统疲于应对大量涌入的急需救助伤员。派出的医疗队包括一名急诊室医生、一名外科医生和一名麻醉师,他们在处理因战争武器造成的伤情方面经验丰富。

外籍古典学专家学者走读中原 感受中华文明连续性

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各民族血脉相融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”,“各民族信念相同,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”,“各民族文化相通,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”,“各民族经济相依,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”,“各民族情感相亲,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”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,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、政治、文化、经济、情感等五个方面的共同基础、深厚基因、动力源泉,全方位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与流、根与魂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多元一体、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,有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、生命力和包容性。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,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。

山东临沂直航香港定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

“与西方文化中通常意味着静态的‘和谐’相比,中国的‘和谐’概念更加注重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。”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学学院教授、哈佛大学语言学博士汉内斯·菲尔纳(Hannes Fellner)日前接受“东西问”独家专访,谈及自己研究中国的缘起,以及从“和谐”概念的视角对文明的认识。他认为,中国的“和谐”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,中国倡导和践行的开放包容理念,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空间,并成为文明交流的榜样。

看图学习丨筑牢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总书记作出最新部署

澳门青年 谈雅莉:奋斗的青春最美丽,作为首位在广东省执业的澳门医生,我要和广大青年一起,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共同汇入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